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为什么没有大型肉食植物(食肉植物不吃肉会死吗)

时间:2023-12-07   浏览:12次

澳大利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吗?为什么?

当然有,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有没有肉食性植物

有啊!

猪笼草、茅膏菜、帝王毛毡苔、维纳斯捕蝇草、匍匐毛毡苔、紫瓶子草、小太阳瓶子草、捕虫瑾、狸藻类植物等植物都是肉食性植物。

已知世界上有六百多种肉食性植物。

为什么大型食肉动物数量稀少且分布广泛

因为大型食肉动物限于可以被捕杀的底层动物的数量所以不会太多因为太多没有实物也会饿死,所以数量稀少。

因为属于顶级食物链因为除人类外没天敌所以分布广泛。

新西兰为什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鸵鸟是如今地球上生活着的最大的鸟类动物,成年鸵鸟的身高为2.5米,体重达150千克,赤手空拳的人面对鸵鸟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的。鸵鸟已经很可怕了,但其实在很早以前的新西兰地区,还圣后着一种远比鸵鸟恐怖的多的巨型鸟类,它们身高三米多,和两层楼差不多高低,体重更是达到了250千克,战斗力远不是鸵鸟可以比拟的,它就是恐鸟,一种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巨型鸟类动物。

恐鸟主要生活在新西兰地区,这里植被广布,地理位置优越,几乎没有其它食肉哺乳动物的出现,所以它们在这里生活的如鱼得水,唯一能对它们造成威胁的哈斯特鹰也数量稀少,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天敌的恐鸟体型自然会肆无忌惮的变大,但如此庞大的体型也给它们带来了不少隐患,其中之一就是恐鸟的奔跑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较慢的,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这里的物质条件这么丰富,恐鸟根本没有必要去锻炼自己的奔跑能力,但这也为它之后的灭绝埋下了祸根。

生活安逸到极致的恐鸟,在1280年左右遇到了自己根本无法抵抗的对手,人类,毛利人第一次登上恐鸟的生活区域,这些体型庞大,行动也不算敏捷的动物,很快就遭到了毛利人的捕杀,恐鸟的羽毛成为毛利人的御寒工具,而恐鸟肥美的肉质更是让毛利人欲罢不能,之前我们就说了,恐鸟由于物质资源丰富,一个个都是膘肥体壮,正是最好的肉食来源,当时的毛利人可不懂什么动物保护,恐鸟自然逃不过毛利人的猎杀。

不过恐鸟在最开始的时候,数量还是相当之多的,毕竟在新西兰生活了这么多年,恐鸟的基数相当之大,毛利人一时半会也杀不完它们,但随着新西兰到来的人越来越多,恐鸟被猎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500年后恐鸟的数量就已经岌岌可危了,而在1800年,这种曾经的新西兰霸主,最终被新的霸主人类赶尽杀绝,而原因竟然是因为它的肉多又好吃,颇有点“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感觉。

其实恐鸟的灭绝只是地球动物灭绝的一个缩影,在早期智人开始出现的时候,地球其它生物的灭绝速度就开始加快,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动物的灭绝被推向了顶峰,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动植物彻底灭绝,原因都是人类的猎杀和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也许最开始的人类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这样做,那么现如今的我们,又为什么要把地球上的其它生物都逼上绝路呢?

世界上有没有食人花或者是食人草,或者是食人树

世界上有一种花叫食人花,它生长在美洲马孙河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长得十分骄艳,花行似日轮,有兰花般的诱人香味,叶片有三四十厘米长.

如果有人被那细小艳丽的花朵或花香所迷,上前采栽时,只要轻轻接触一睛,不管是碰到了花还是叶,那些细长的叶子就会立即像鸟爪一样伸展过来,将人拖倒在湿地上.同时,躲藏在日轮花旁边的大型蜘蛛----黑寡妇蛛,便迅速赶来咬食人体,这种蜘蛛的上颚内有毒液,能分泌出一种神经性蛋白液体,当毒液进入人体,就会致人死亡,尸体就变成了蜘蛛的食粮.

黑蜘蛛吃了人的躯体后,所排出的粪便是日轮花的一种特别养料.因此,日轮花就尽力地为黑蜘蛛捕猎食物,它们狼狈为奸,凡是有日轮花的地方,必有吃人的黑寡妇蛛.当地的南美洲人,对日轮花十分恐惧,每当看到就要远远地避开.

为什么会有肉食植物?

肉食植物(Carnivorous plant) 是指通过引诱、捕捉昆虫(甚至包括青蛙、蜥蜴、小鸟等小动物),进而消化、吸收动物的营养,以供自身生长所需的一类植物。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小昆虫为主要肉食来源,因此也称做食虫植物。

肉食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湿地等土壤贫瘠或者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些地方氮、磷等营养元素比较贫乏,为了补充这些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就进化出了各种可以捕获小动物的结构来为自己“补充营养”。这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但是作为营养来源,肉食行为并不稳定,所以跟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不大一样,目前所发现的肉食植物,没有哪一种完全放弃了能够自养的光合作用。

肉食植物的进食包括捕捉和消化两个过程,肉食植物大多能够分泌有香味或甜味的汁液来吸引昆虫等小动物,其捕虫机制基本有以下5种:

(1)具有含消化酶或细菌消化液的笼状或瓶状捕虫器(如猪笼草、瓶子草、土瓶草)。

(2)周身布满黏稠液滴的黏液捕虫器(如茅膏菜、捕虫堇、腺毛草)。

(3)快速关闭的夹状捕虫器(如捕蝇草)。

(4)能产生真空而吸入猎物的囊状捕虫器(如狸藻)。

(5)具有向内延伸的毛须而将猎物逼入消化器官的龙虾笼状捕虫器(如螺旋狸藻)。

捉到猎物后,肉食植物会分泌消化液,或者利用消化液和细菌的共同作用,分解消化猎物,吸收营养。

治疗癫痫病的最新办法

沈阳癫痫病专科医院

治癫痫医院

郑州出名的癫痫病医院

治疗癫痫哪家医院强

相关阅读
美文摘抄450字左右(美文500字摘抄大全)
· 美文摘抄450字左右(美文500字摘抄大全)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美文摘抄450字左右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美文摘抄450字左右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走...